(來源:CSC研究金屬和金屬新材料團隊)
重要提示:通過本訂閱號發布的研究觀點和信息僅供證券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中信建投”)客戶中符合《證券期貨投資者適當性管理辦法》規定的機構類專業投資者參考。因本訂閱號暫時無法設置訪問限製,若您並非中信建投客戶中的機構類專業投資者,為控製投資風險,請您取消關注,請勿訂閱、接收、使用或轉載本訂閱號中的任何信息。對由此給您造成的不便表示誠摯歉意,感謝您的理解與配合!
本周內外盤銻價繼續同步上漲,且內盤上漲明顯加速;銻或許是大國博弈下結構供需矛盾最大的戰略金屬,沒有任何一種金屬因大國博弈產生如此巨大的價差,國內銻出口管製公告發布後,呈現了“中國管製銻品出口——外盤銻價上漲——“麵粉比麵包貴”,國內減少外礦進口——內盤缺貨銻價上漲”的循環,且此循環目前仍在持續;此外,下遊需求複蘇,光伏玻璃、阻燃劑價格都已開始上漲。
銻:內盤銻價突破前高,劍指20萬元/噸
本周鋼聯2#低鉍銻錠報價15.9萬元/噸,較上周上漲6.7%,上漲明顯加速;產業鏈中1#銻錠已有17萬成交,內盤銻價已成功突破前高;Fastmarkets2#銻錠報價49050-51590美元/噸,最高價較上周上漲1390美元/噸,外盤報價折合人民幣已突破40萬元/噸;
內外銻價同漲何解?大國博弈下結構供需矛盾最大的戰略金屬
外盤缺冶煉產能但不願意低價賣礦:2024年8月15日我國發布銻出口管製公告,海外由於缺乏冶煉產能而極度缺乏銻品,銻價也從23000一路上漲至50000,且上漲並未減速(側麵表明中國出口並未恢複太多,同時需求價格彈性極低);海外礦價參考海外銻價,若國內進口海外銻礦將出現“麵粉比麵包貴”的情況,因此海外減少向中國出口銻礦;
內盤缺礦但不願意低價賣冶煉製品:大致測算下,2024年中國進口銻礦約4.4萬噸(金屬噸,下同),而銻品出口僅2.9萬噸(2023年正常出口3.5萬噸),中國是銻的淨進口國;目前銻品出口雖受限但仍有往年水平的50%左右,因此目前國內上遊廠商存在“惜售”的心態。
因此,實現了“中國管製銻品出口——外盤銻價上漲——國內減少外礦進口——內盤缺貨銻價上漲”的循環,且此循環目前仍在持續。
利好不僅在進出口,供需也有變化
供給:極地黃金銻產量或將大幅下降,上銻下金的礦體結構,銻產量中樞將確定下移;
需求:光伏玻璃、阻燃劑價格都已開始上漲,驗證下遊需求複蘇;
(1)近期SMM銻係阻燃材料報價開始上漲,這背後或體現出下遊電子電氣、家用電器、電器設備、新能源汽車等領域對於阻燃需求的複蘇,我們此前曾多次強調:溴-銻協效阻燃劑具有高阻燃效率、低力學性能影響,PCB板等電子領域或無法替代,銻阻燃需求受益於電子周期複蘇。
此外,AIDC邏輯使銻升級為AI金屬;AI算力芯片功率越來越大,溫度越來越高,對於阻燃的需求也勢必將大幅提高。
(2)組件、玻璃價格也已開始漲價;光伏玻璃日熔量目前已止跌企穩,由於3月節後需求逐步恢複以及531之前分布式光伏搶裝,預計3月組件排產將達到50GW以上,光伏玻璃漲價概率較大,光伏玻璃日熔量有望築底回升,光伏用銻需求即將複蘇。
風險分析:
1、全球經濟大幅度衰退,消費斷崖式萎縮。世界銀行在最新發布的《全球經濟展望》中預計2025年和2026年全球GDP增速為2.7%。該機構認為,隨著通脹放緩和增長平穩,全球經濟正在通往軟著陸的道路上,但風險仍然存在。歐美經濟數據已經出現下降趨勢,若陷入深度衰退對有色金屬的消費衝擊是巨大的。
2、美國通脹失控,美聯儲貨幣收緊超預期,強勢美元壓製權益資產價格。美國無法有效控製通脹,持續加息。美聯儲已經進行了大幅度的連續加息,但是服務類特別是租金、工資都顯得有粘性製約了通脹的回落。美聯儲若維持高強度加息,對以美元計價的有色金屬是不利的。
3、國內新能源板塊消費增速不及預期,地產板塊繼續消費持續低迷。盡管地產銷售端的政策已經不同程度放開,但是居民購買意願不足,地產企業的債務風險化解進展不順利。若銷售持續未有改善,後期地產竣工端會麵臨失速風險,對國內部分有色金屬消費不利。
證券研究報告名稱:《內盤銻價突破前高,銻板塊迎重要投資機會》
對外發布時間:2025年3月2日
報告發布機構:中信建投證券股份有限公司
本報告分析師:王介超 ⠠⠓AC編號:S1440521110005
免責聲明
本訂閱號不是中信建投研究報告的發布平台,所載內容均來自於中信建投已正式發布的研究報告或對報告進行的跟蹤與解讀,任何完整的研究觀點應以中信建投正式發布的研究報告為準。訂閱者若使用本訂閱號所載內容,有可能會因缺乏對完整報告的了解而對其中關鍵假設、評級、目標價等產生誤解。提示訂閱者應參閱中信建投已發布的完整證券研究報告,仔細閱讀其所附各項說明、聲明、信息披露事項及風險提示,關注相關的分析、預測能夠成立的關鍵假設條件,關注投資評級和證券目標價格的預測時間周期,並準確理解投資評級的含義。
本訂閱號發布的內容並非投資決策服務,在任何情形下都不構成對接收本訂閱號內容受眾的任何投資建議。本訂閱號所載內容、意見僅供參考,亦不構成任何保證,訂閱者不應單純依靠本訂閱號的信息而取代自身的獨立判斷,訂閱者應當充分了解各類投資風險,根據自身情況自主做出投資決策並自行承擔投資風險。在任何情況下,中信建投不對任何人因使用本訂閱號中的任何內容所引致的任何損失負任何責任,訂閱者根據本訂閱號所載內容做出的任何決策與中信建投或相關作者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