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蓉簡介資料(個人簡曆圖片)

2025-07-04 16:06:07  阅读 459 views 次 评论 1 条
摘要:

簡介《養晦堂文集》劉蓉(1816年―1873年)字孟容,號霞仙,是桐城派古文家,他做過曾國藩的幕客,與郭嵩燾、羅澤南有往來。鹹豐五年(1855年)二月,翼王石達開總攻湘軍水營,燒毀湘軍戰船百餘艘。曾國

簡介

《養晦堂文集》劉蓉(1816年―1873年)字孟容,號霞仙,是 桐城派古文家,他做過 曾國藩的幕客,與 郭嵩燾、羅澤南有往來。 鹹豐五年(1855年)二月,翼王石達開總攻 湘軍水營,燒毀湘軍戰船百餘艘。曾 國藩座船被俘,“文卷冊牘俱失”“公憤極,欲策馬赴敵以死”,由劉蓉等人力勸乃止。從羅澤南援 武昌,將左營,克崇通,與 胡林翼會師攻 蒲圻,弟劉蕃先登陷陣中槍亡。扶櫬歸養,無意再出。曾國藩、胡林翼均疏薦才堪大用,詔出治軍。十年佐 駱秉章督四川軍務, 薦擢知府,選將練兵,舉 蕭啟江、 劉嶽昭、黃醇熙三軍入川,未三年,四川 太平軍全被鎮壓,擒 石達開。 同治元年,督軍川北。二年七月授陝西 巡撫,回湘增募,進屯陝南。四年克 階州, 受言官妒議 奪官,十月複職。西撚入陝,率軍堵擊,潰於灞橋十裏坡,免官終養。劉蓉為人勤奮好學,寫了不少古文、詩詞,“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國家為?”就是出自於其散文《 習慣說》的名句,選錄自《養晦堂詩文集》。曾國藩評“吾友 劉君孟容, 湛默而嚴恭,好道而寡欲。自其壯歲,則已泊然而外富貴矣。既而察物觀變,又能外乎名譽。”(《 養晦堂記》)。著有《思辨錄疑義》、《養晦堂文集》等書。

思想

《養晦堂文集》他將氣與理的關係概括為“所謂氣者,乃天地陰陽之氣而人得之以有生者也。所謂理者,乃乾坤健順之理而人得之以為性者也。故自天地觀之,則氣之與理舉屬天下公共之物,雖命於人,賦於 物,而皆非有我之所得私。而自人物觀之,則所謂氣與理者,賦稟各足,無不完備,不相交雜,不相假借,雖曰天下之公,要皆可以據為吾身所固有,而不害為私者也。”一方麵他把理、氣分為二,認為兩者不相交雜;另一方麵,他提出“所謂理者,乃乾坤健順之理而人得之以為性者也”,以性屬於理,認為理體現在人身上就是性,性是人化了的理,此乃程朱理學的“性即理”說。此固程朱之說。

劉蓉還把心、理分為二,並以理為心的主宰。他說:“人之有身也,耳目口體無不備而心為之君。人之有心也,虛靈知覺無不達而理為之宰。是其全體大用莫非天命之存,而不容有一疵之或累焉者也。”接著,他駁斥了陽明學說的“心即理”說,“愚以為其所以受病之本,尤在認氣為理,執知覺運動為性。是以昧乎人心道心之別,而直以此心之虛明靈覺者為天理之本。然則良知之說誤之也。且夫人之有知,蓋氣之精英者為之,凡其養 於靜而明,感於物而通,觸於欲而覺者皆是也。乃其所知之理,則性實命之,由其理以發於知,雖麗於氣而不預焉。”他駁斥 王陽明以虛靈知覺為心的“ 心即理”說。而認為人之有知乃“氣之精英者為之”,而理則由性命之,他認為理固然存在於氣之中,但並不代表氣就是理, 理與氣是分為二的,他把心歸結為氣,把性歸結為理,所以心與性是分為二的。

劉蓉還提出了“讀史窮理”的觀點,說:“讀史者,特窮理之一事耳。古人格物之學,自身心家國,以至天地陰陽之變;古今政治之宜,莫不深考而詳究之。凡以致吾之知而已,固未可謂窮理一事,讀史又一事也。”他不滿理學家們那種“尚空談而鮮實用”、“拘而鮮通”的迂闊學風,把“格物”、“讀史”都看作是窮理的一部分。強調要通過“格物”與“讀史”來及早應付“事變”的“變通”能力,成為真正的治亂之才。他認為除理學外,世間再無其他學問。為此,他排斥其他學派,斥 陸王心學竊佛禪,亂 儒宗,不屬正學之列。

劉蓉治學講究在道德上“原德其本”。所謂“ 成仁取義為世完人者,亦豈無本而致然哉;彼其忠烈之操固已根乎天

性”,而操守形成之源頭在於“誦法聖賢,講明乎道義彝倫綱常名教之訓而身體之者”,以致“一旦殉國赴義,視死如歸。雖至灼體裂膚,陷胸決�,而處之泰然,不以死生為纖毫顧慮”。這種道德踐履精神強調“漸進”而不講陽明

心學一再強調的“頓悟”,學術經過此“原德其本”的價值過濾,常常變成政治踐履的工具而基本失去其獨立的價值。劉蓉還批判陽明 心學所推崇的“靜坐”和“頓悟”,他說:“靜坐之說,實吾人切要之功,但須中有所主,方為無弊;不然,或且墜於空寂。明季學者,所以多詭於程朱而流於禪悟者,蓋皆坐此。吾兄其亦慎之。惟敬之一字,實該貫動靜之法,前聖心傳,舉不外是,因而存之,其亦可以杜偏勝之弊而絕放佚之萌矣。”認為頓悟完全背棄了理學應以“強探力索之勞,履規蹈矩之苦,銖積摞之勤”始能“ 入聖”的艱辛進程,,導致了陽明心學流於空疏無用。劉蓉力主捍衛 程朱理學的正統觀念,排斥異端思想,其學術傾向是顯而易見的。

影響

劉蓉摯友曾國藩認為劉蓉是一位有著巨大學術抱負與追求的學者,“博通經史,為文宏宕,有奇氣” ,他將安身立命之地寄於學術事業,將“求道”作為自己一生最大的奮鬥目標。其學術思想在 晚清思想界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劉蓉雖心氣傲岸,難為世人所容,在官場傾軋中早早去職還鄉,但他仍“躬仁義而力踐之,不以舉世不為而自阻。飫道德而心樂之,不以沒世無聞而自戚”,體現其力踐 聖道,不以得失毀譽為意的非功利的處世態度。

劉蓉早年雖身居 草野,但並非一心隻讀聖賢書,而是時刻以天下為念,主張為學當匡世濟民,所以他在 太平天國起義興起的“天下危累”時刻慨然而出,以書生領兵,建立功勳,積功升至巡撫,撫鎮一方;實現其 經世致用、治國平天下的誌向。他的事業與學術為湖湘士子提供了一個仿效的榜樣,對後世的湖湘學人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他們比肩鵲起,馳騁宇內。這對湖湘學風的弘揚具有重要的意義。 湖湘文化也在劉蓉等湖湘士人的宏揚下,從學術上的經世中走出來。一改以往那種鄙陋的 邊緣文化形象,成為中國的主流文化中堅之一。近代湖湘文化於是和嶺南文化、江浙文化鼎足而立,成為一種獨具特色的 區域文化,成為強勢文化的典型代表。

著作

《 習慣說》

蓉少時,讀書養晦堂之西偏一室。俯而讀,仰而思;思有弗得,輒起繞室以旋。室有窪,經尺,浸淫日廣。每履之,足苦躓焉。既久而遂安之。一日,父來室中,顧而笑曰:“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國為?”命童子取土平之。後蓉複履其地,蹶然以驚,如土忽隆起者,俯視地坦然,則既平矣。已而複然。又久而後安之。噫!習之中人甚矣哉!足之履平地,而不與窪適也,及其久,則 窪者若平,至使久而即乎其故,則反窒焉而不寧。故君子之學,貴乎慎始。

注釋

養晦堂:劉蓉居室名,在湖南湘鄉。

浸(q䫮侵)淫:漸漸擴展。

中(zh㲮g眾)人:擊中、深入於人。

譯文

清代文學家劉蓉年少時在養晦堂西側一間屋子裏讀書。他專心致誌,遇到不懂地方就仰頭思索,想不出答案便在屋內踱來踱去。

這屋有處窪坑,開始為一尺見方,隨後越來越大。每經過,劉蓉總要被絆一下。起初,他感到很別扭,時間一長也習慣了,再走那裏就同走平地一樣安穩。劉蓉父親發現這屋地麵的窪坑,笑著對劉蓉說:“你連一間屋子都不能治理,還能治理國家麽?”隨後叫仆童將窪坑填平。

父親走後,劉蓉讀書思索問題又在屋裏踱起步來,走到原來窪坑處,感覺地麵突然凸起一塊,他心裏一驚,低頭看,地麵卻是平平整整,他別扭地走了許多天才漸漸習慣起來。劉蓉不禁感慨道:“習之中心甚矣哉!……故君子之學,貴乎慎始。” 意思是說:一個人學習時,初始階段的習慣非常重要,君子求學,貴在慎重地對待開始階段的習慣養成。

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

本文地址:http://fldjly.hor4s.com/Xrym5k/917.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千頭萬序網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


表情